- [03-20] 202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 [03-20] 202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
- [03-17] 同心聚力“百千万工程” 同向助推高质量发展
- [02-11] 公 告
- [11-06] 关于征集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的通知
- [10-24] 202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部门决算
- [10-24] 202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 [10-0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04-09] 潮州市政协公益基金捐赠倡议书
- [03-06] 202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潮州市委员会办公室部门预算公开
“双忠”指“安史之乱”时,两位以“忠义”之气节,死守睢阳(河南商丘一带)的著名将领——张巡、许远。是时,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一起,率兵死守睢阳十个月。由于粮草和援兵断绝,睢阳守军在张巡、许远的带领下,以城内百姓为食。最后城被叛军所破。张巡与部将36人同时被害,许远则被执送洛阳,亦不屈而死。然“公死三日而援至,十日而贼亡,而唐得江淮才用,以济中兴,皆二公之力,可谓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者矣”。(元·刘应雄《潮阳县东山张许庙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下诏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立庙祭祀张巡、许远二人。在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双忠”信仰逐步从民众对功勋卓著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向神灵崇拜的祭祀活动过渡,其神职也逐步扩大。这就是“双忠”得到崇拜的最初由来。
“双忠”信仰南来大约在北宋熙宁年间,钟英(潮阳人,时任知潮州军州事的军校)带地方特产到朝廷去上贡,路过睢阳拜谒“双忠”神庙时,夜梦神人告诉他,赐给他十二尊神像和一个铜辊,放在后殿匮中,要他带来潮阳东山奉祀。钟英理完公务,答谢神恩之后,想起梦境,从后殿取到十二尊神像和一个铜辊,连夜返回潮阳,安放在潮阳东山的一个祠庙中供奉,钟英后也化为神。民众凡有所祈求,都有灵应。事情传到朝廷,赐庙名为“灵威”。钟英也被封为嘉佑侯。换句话说,通过钟英这一媒介,把朝廷的“忠君爱国”理念从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传播到东南一隅的潮汕地区。这就是潮阳“灵威庙”的基本来历。
到了明末清初,“双忠”信仰已成为乡村社会中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祇之一,潮州府各县多有双忠庙相继修建。位于潮州城义安路162号的双忠庙,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记载:“双忠庙:在新街头瀛洲书院旧址。雍正六年(1728),巡道楼俨、知府胡恂、知县张士琏同建。……每岁春秋二仲月由官致祭,支祭品费每次钱一千三百七十四文。”这时所以要建庙,在于御大灾捍大患。在清雍正年间海阳知县龚崧林《修双忠庙碑》中,“双忠”不再以“战神”的面目出现,而被塑造为江河水利的守护神。
庙占地面积约268.97平方米,大门朝东,二进,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大厅座北朝南,厅前有一相连三开间印亭,与厅相向是万年台(为潮州古城内现存唯一一处古戏台)。庙曾为潮州市计量局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2019年作为潮州市“百家修百祠”项目之一修缮一新,目前由潮州湘桥区太平街道开元社区代为管理,作社区文化场所、居民议事厅。由于社区人力物力不足,目前除有活动外,基本大门常关闭。鉴于此,建议如下:
第一,依据历史资料,聘请名家重塑“双忠”塑像,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尽忠报国”的精神,世代享有国人的敬意和祭祀,是十分有意义的,也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潮州是一座英雄之城”的宣传口号。也希望通过塑像,让来参观的人们在与之每次“对视”中,都能感受到崇高的人生价值和信仰力量。
第二,丰富“双忠”尽忠报国精神的宣传内容。由施瑛编文、名画家赵三岛绘制的《血战睢阳》绘画版连环画(1955年9月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已成为连环画的经典书籍,可复制张贴于庙内两旁墙壁上,结合现存的清代四副石柱联,让普通观众更能亲切感受到“双忠”之忠勇精神,这与当前的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加大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将双忠庙打造成为百姓瞻仰、学生研学的重点基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政协委员、信息员 陈贤武)